栏目导航
  战争概览(2572)
  战争简介(0)
  战争背景(1990)
  军事对比(582)
  战争历程(0)
  第一阶段(0)
  第二阶段(0)
  第三阶段(0)
  重要战役(179)
  平壤之战(8)
  黄海海战(57)
  旅顺口之战(54)
  威海卫之战(24)
  辽东之战(36)
  甲午人物(3940)
  邓世昌(309)
  李鸿章(2922)
  明治天皇(122)
  伊藤博文(384)
  左宝贵(64)
  丁汝昌(109)
  刘步蟾(30)
  历史研究(1806)
  图书专著(66)
  期刊论文(629)
  会议论文(61)
  学位论文(83)
  报纸文献(967)
  史料集锦(61)
  珍贵图片(7)
  影像资料(54)
  报纸文献(0)
清政府引导朝鲜开港策略研究
作者:钟鸿昌  年份:2010-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清政府 朝鲜 开港 李鸿章 
描述:强的势力引入朝鲜,以遏制日、俄的侵略,从而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下,李鸿章开启了与朝鲜太师李裕元的“热线联系”,劝导朝鲜与列强立约通商。然而,朝鲜方面拒绝了李鸿章的建议,仍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朝鲜国王高宗李熙在世界近代化潮流的的驱使下和《朝鲜策略》的影响下决议开港。然而,高宗此举遭朝鲜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开港阻力极大。在这种情况下,高宗只好向清政府求援,并多次派代表赴华与李鸿章商议开港事宜,李鸿章则在开港的具体问题上给予切实的指导。1882年,李鸿章以中国与列强签定的条约为借鉴同美使薛斐尔进行预备性谈判,并尽力为朝鲜争取权益,最终促使《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和朝鲜全面开港。虽然清政府的这种引导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侵害了朝鲜的外交主权,但同时也有利于朝鲜打破封闭落后的...
李鸿章“和戎”思想及其在边防建设中的实践
作者:陈东杰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和戎思想 海塞防之争 伊犁危机 中法战争 
描述:的发展环境,所以在办理外交事件中,李鸿章往往主张息事宁人,表现出对外妥协的态度。实际上并不是如此,李鸿章对外“和戎”是期望争取以较小的代价换取和平环境,为发展自强运动创造条件。由此,李鸿章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自强运动的主体政策。为贯彻“和戎”思想,面对西北边疆危机之时,李鸿章不惜主张放弃国土转而全力进行军事自强建设。在后来的西南边疆危急之时,李鸿章清楚越南对于西南边防的重要性,主张在越南划定南北分界线,以保全越南独立继而保证西南边疆地区的安全。李鸿章对外“和戎”,对内则积极进行“变法”。在和平时期他积极支持边疆地区的军事、经济建设,旨在巩固边防的同时带动边疆地区人口、经济的发展。李鸿章所指定的总体发展政策是适合时宜的,但受制于内外因素,不能有效执行。最终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步一步走向穷途末路。
甲午后的李鸿章
作者:陈益萍  年份:2013-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甲午后 李鸿章 晚清政局 
描述:研究。究其原因,既是先前研究的忽视,也是史料的局限。随着新版《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和史料数字化的展开,甲午后的李鸿章研究有待深入。权倾一时的李鸿章固然值得研究,但其失势后的研究,或许更容易接近李的性格及其本心。本文拟通过梳理李鸿章在归辽东半岛谈判、《中日商约》谈判、甲午后的铁路和矿务、第三期借款(“英德续借款”)、百日维新、山东治河、两广总督诸事件中的表现,重点考察李鸿章的外交能力和政治态度,进而体会他的心态,并以李鸿章的视角为切入点,增进对晚清政局的了解。
李鴻章與中國鐵路
作者:陳文輝  年份:1976-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李鴻章與中國鐵路
1870-1896年李鸿章对日、俄政策演变及得失
作者:韩鹏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对日 俄外交 《天津条约》 《中俄密约》 历史影响 
描述: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五个部分重点论述了李鸿章在对日、俄外交中的政策及演变的过程。通过论述李鸿章对中、日、俄外交关系的处理,分析他在日、俄外交方面的得失。第一部分,对日外交是李鸿章第一次正式的外交活动,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李鸿章为什么关注日本,进而希望和日本联合的问题,最后通过《中日修好条约》确立了同日本的外交联合。第二、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李鸿章对日本政策的演变及失败以及联俄政策的确立。李鸿章同日本的外交,经历了由最初的积极联合到后来的消极应付,再到最后的尽力遏制日本对华的侵略,并随着中日《天津条约》的签订而终结。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对清政府的威胁日益加剧,李鸿章开始寻求外部势力遏制日本在华的进一步侵略,俄国在这个时期的适时表现坚定了李鸿章联俄的信心,《中俄密约》的签订标志着中俄联合的确立。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李鸿章联俄政策的发展及失败。由于俄国的外交欺骗,再加上李鸿章自身能力的不足,最后签订的《中俄密约》无疑是加强了俄国在东北的侵略,而清政府除了丧失主权什么也没有得到。第五部分,主要阐述李鸿章在同日、俄外交中的得失特别强调了在这两次外交联合中失败是主要的结果。通过失败揭示出李鸿章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儒生”在对外交往中的局限性,反映了封建的政治制度是不可能和更先进的资本主义相抗衡的。通过这两次外交活动看到李鸿章外交活动失败的本质,从而使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总之,李鸿章在同日、俄的外交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维护了清政府的某些利益。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李鸿章对日、俄的外交政策最后都不可救药的失败了,这种失败严重地影响了晚清的政局,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他的功过是非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反思的。
甲午前二十余年间李鸿章对朝鲜的措置
作者:高娟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朝鲜 宗藩关系 危机 措置 
描述:甲午前二十余年间李鸿章对朝鲜的措置
李鸿章形象研究
作者:高波  年份:2011-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李鸿章 李鸿章形象 历史人物评价 
描述:但与朝廷和清流派不同,他们着重肯定李鸿章所办洋务的功绩。维新派虽然对李鸿章颇有微词,但基本肯定了李鸿章是个正面人物。革命派全面否定李鸿章,认为他是“汉奸”。民国遗民型学者延续了鉴戒史学对李鸿章的评价,认为他是个“忠臣”。近代化论者坚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事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而与此观点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却抨击李鸿章是“万恶的民贼”、“反革命的魁首”、“满洲人的奴才”、“永远的投降派”。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学者支配史坛,李鸿章成为“卖国贼”,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李鸿章形象被重塑,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第一人”。从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李鸿章形象的变化很大。笔者认为影响李鸿章形象的因素有三个,政治因素、价值观变化和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变化,并逐一进行了较深刻地分析。结语探讨了李鸿章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重新的认识,并对人物评价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比较
作者:高翠莲  年份:198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高谁低。谁是谁非。本文认为:李左二人的洋务思想有根本相同之处。他们办洋务的大前提和准则是一致的,即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办洋务的人手段和途径也是一致的.其不同点不是原则上的不同,多是程度上的不同,具体方法上的不同,也有涉及实质性的东西和根本分歧.比较他俩的洋务思想拟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局势的认识和因应之方。2 两人洋务思想的形成和办洋务的目的。3,对洋人的认识和采取的对策 4.创办军事工业以御侮的思想。5 ,兴办民用工业与洋人争利的思想。6 国防思想。7 文化教育思想。8.洋务中的政洽思想.通过比较而发现他们二人的洋务思想各有不同特点。各有短长,瑕瑜互见总的来说,从治内看。李鸿章对局势的变化比较了解.洋务思想比较开明,注重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技术。引进新的武器设奋和方法.而且他的洋务恩想不断进步他的洋务思想中比较重商.且具有与洋人争利 的思想和强烈竞争意识但他的洋务 思想中还夹杂着加强个人势力的因素。对外人事权过重,依赖过甚,难免故人抉制;而左宗棠的洋务思想比较重农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为国为民开源兴利,御侮性强,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以期最终自强自立,彻底摆脱洋人。所以他能做到利用别人而不人所制,以不辱国格,但后来他的洋务思想交得日趋保守,落后甚至停滞。从对外来说,李鸿章对自己的力量估计失当,过于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对外态度软弱妥协奴性十足,遇事往往速战求和,以苟且偷安,尤其在他晚年,因为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对洋人的妥协和依赖愈来愈强,以至威信扫地;而左宗棠则时常显出一身刚气,铮铮铁骨,有强烈民族自尊心,斗争性强,不是妥协求和,而是全力维护国家的利益。 文章还从思想根源上探究了二人在探索自强之路上,留下的足迹各有不同的原因所在。 研究这些问题是为了以古鉴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今日我国又面临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的年代,这与一百年前的洋务历史竟戏剧般的相似。而李左洋务思想给今天提供的经验教训是:改革只限于移花接木,修修补补,无济于事,导干部的业务素质,不能以外行领导内行;学习和引进更要坚持独立自主,而不是一味依赖外人,只有这样才不至重蹈覆辙,才能让改革开放政策开花结果。
中俄东三省交收谈判(1900-1901)
作者:鲍庆干  年份:2012-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中俄关系东三省谈判李鸿章 张之洞 刘坤一 盛宣怀 列强 拒约 
描述:章担心拒约会引起俄国与中国决裂,主张与之即刻订约。而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起而请求清廷拒约,以为此约订则东三省无异为俄人所有,列强必群起瓜分。这一派人又深受英、日之影响,持论更坚定。双方争持不下。盛宣怀向清廷提出一个中间性的建议,认为可以借列强之干涉,将条款删改妥当之后,即与俄国订立,以为两全之地。这成为清廷的基本对策,虽然仍有过游移。条款由俄国作了一次不充分的修改,但列强仍未满意,仍旧警告中国不要画押。清廷求助列强无望,最终在内外压力之下,拒绝在约稿上画押。交涉至此中断。
革命黨游說李鴻章(1823-1901)參加反淸運動硏究
作者:黃少文  年份:1998-01-01 期刊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革命黨游說李鴻章(1823-1901)參加反淸運動硏究